(资料图片)
□谈必行 李智娴
近20米的丹青长卷徐徐展开,一幅《清明上河图》完整出现在眼前,围观者都情不自禁赞叹出声:“天哪,这是怎么画出来的?”
历时16个月,77岁的束国元终于完成临摹这幅传世名作的心愿。指着画面中的拱桥和商铺,他笑着说:“看,这像不像我们常州大运河两岸的生活?”
束国元是新北区三井街道百草园小区居民,年轻时是手艺很不错的瓦匠,造房子画图纸也颇有些天赋。2008年,束国元报名去常州老年大学上课,零基础接触山水画。几年后,三井街道成立书画协会,每月两次请专业老师来授课,束国元是积极分子,出手好又肯钻研,很快便在几十位学员中拔了尖。朋友办喜事,也爱向他讨一幅画。
束国元对《清明上河图》一直情有独钟,这些年里陆续临摹过其中几段。“这幅画很贴近生活,里面的房屋、漕船、集市、行人,总让我想起从小到大看过、经历过的场面。”2021年10月,他开始了临摹全图的“大工程”。
《清明上河图》现存多个版本,束国元选择的是清晰度相对最高的清代版。原作由清宫画院的陈枚、孙祜、金昆、戴洪、程志道5位画家所作,画面比北宋张择端的版本更为丰富,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。
因画册尺寸小,束国元发挥画建筑施工图的特长,等比例放大画底稿。搭好框架,再用放大镜一寸寸观察画面,填上每个细节。一年多时间里,只要眼睛吃得消,他就坐在阳台上,从日头正盛画到天光渐暗,“我大致算了算,总共画了6000多个人物,2000多棵树,七八百间房屋。最后的成稿长17米、宽46厘米,装裱完成之后长度近20米,比原作还要大一些。”
墨稿大致完成之后,束国元将作品带去三井街道文体中心给书画老师谢琪过目,邀老师题词。大家这时才知道,这位不爱张扬的同好竟悄悄做了件大事。正所谓“老有所乐”,“乐”出了新高度。